|
田玉林的风光摄影作品,场面开阔,气势磅礴,构图新颖,光影和谐,色彩细腻,层次清楚。欣赏他的作品,会给人带来亲临其境般的身心体验,令人感到一种回归自然的畅快惬意。 坐在我们面前的田玉林,儒雅淡定的气质中,透着温暖的亲和力。聊起自己的摄影经历时,他很是兴奋,他说摄影、声乐、旅游是他的三大爱好。 田玉林从中学时代就对摄影怀有浓厚的兴趣,他回忆说,那时是借同学的一台海鸥相机,然后自己制作放大设备和配制药水,自己冲印照片。 参加工作以后,田玉林先后在造船厂和电子计算机厂任高级工程师。改革开放后,他自主创业,创办了锦州市早期的民营企业。工作之余,摄影成了他最大的乐趣。 田玉林勤奋好学,十分注重自身艺术修养和摄影技能的提升。他连续多年订阅《人民摄影报》、《大众摄影》、《中国摄影》等摄影报刊杂志,还购买了大量的专业书籍。他在浏览这些摄影刊物时,不断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摄影理论方面的内容,他都要逐字逐句阅读,尽量理解其中的精华,来丰富自己的摄影理论储备。无论是拍摄技巧还是后期处理,他都跟随杂志上的教程一期接一期的学习,不但要学习还要记笔记,时间长了还要定期复习。杂志上的优秀摄影作品,他都要仔细揣摩,有时还要去模仿拍摄。在不断的理论学习和拍摄实践中,他的摄影技艺日趋成熟和精进。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田玉林手中的相机也由胶片机过渡到了数码相机。谈起摄影器材时他颇有感悟,他说:“相机无时无刻不在更新,追求高端的相机是永无止境的。摄影最重要的,还是镜头后面的人头,也就是思想。相机只要能适应自己的拍摄要求就可以了。” 田玉林在拍摄实践的过程中,也十分注重摄影艺术的创新,对于摄影的创新,他是这样理解的:“摄影者艺术水准的高低取决于作者的思想、文化和审美水平,乃至生活环境、物质条件,还取决于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程度以及作者自身的创新能力。我认为,摄影作品有所创新才具有艺术生命力。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独具匠心于规律之中,别出心裁于情理之中。’” 谈到审美能力的话题,田玉林也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他说,“如果一群摄影者来到同一个地方进行摄影创作,拍出来的照片有的颇见功力,而有的却平淡乏味。这就是每个人对视野内景致与物体的审美能力的差异所决定的。所谓审美,就是对景物进行观察、认知、提炼进而达到心理上产生美的愉悦的一种过程,而在这样的审美过程中,又不自觉地融入了个人内在的文化底蕴和品味格调,并赋予其强烈的思想情感,直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最终使作品的意境得到升华。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平时的不断积累。除了掌握摄影的基本技术技巧外,还应该建立广泛的兴趣与爱好,音乐、美术、文学、历史、地理等都要尽可能地涉猎,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所谓‘功夫在诗外’。这样,在创作中自然会感到触类旁通,灵感闪现,厚积而薄发。” 田玉林接着说:“摄影的表现手法同样很重要。如何把眼前的景物按照审美的主观愿望表现出来,这就需要运用摄影所特定的表现手法来予以实施。在熟练掌握相机使用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创作需要灵活应用,如通过光圈大小的设置来达到景深的变化,或虚化背景,突出主体,或纵深透视,展示全景;通过快门速度的快与慢,来抓取物体的瞬间或表现物体的动感;还有使用重复曝光,慢门释放时拉伸镜头变换焦距及应用当今数码后期制作技术等等诸多的摄影与制作技巧,以达到作者所需要的创作效果,深化主题。” 近几年,田玉林的摄影作品多次在各级摄影展赛中获得殊荣。2011年,他的作品在国际风光摄影大赛获得一等奖,2012年摘得《人民摄影报》主办的国际风光摄影大赛唯一的一个特等奖,并获得10000元的奖金。 现在已经退休的田玉林,决意把旅游和摄影当作自己后半生生活的重点。他信奉这样一句话:“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他说自己的摄影爱好和旅游爱好是互相促进的,旅游是为了摄影,摄影又促使他去旅游。如今,他已经走遍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所有的省市区,国外也已经游览了三十多个国家。 摄影路上有甘也有苦,田玉林却从来没有因为其中的艰辛而有放弃摄影的念头。他说,虽然自己的摄影水平较之以往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距离摄影艺术的高峰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辛苦。田玉林已经走在路上,祝愿他能够拍摄出更多优秀的摄影作品,愿他的摄影艺术之路越走越精彩。 田玉林,1950年出生,辽宁省锦州市人。现为辽宁省旅游摄影协会锦州分会秘书长、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锦州市摄影家协会理事。他的摄影作品曾多次在全国、省、市级影赛影展中获奖并展出。
|
|
|
|
|